
养老,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的这一代老人,特别是城市老人,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子女,子女又正在奋斗的年纪。很多老人都理解子女的难处,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家的温暖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长沙,居家养老存在哪些长处和短板?湘水君就此展开了调查。一居家养老,少不了要和保姆打交道。一方面雇主请保姆不容易,另一方面保姆也不好当,“花钱不满意,关系不稳定”。肖老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这些年他每月要花4000到6000元请居家保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尽职尽责。其中一位在被辞退的前一天,一次性把老人购物卡上的几千元消费光,把购买的商品拉回了老家。肖老的不幸遭遇可能是极个别现象。但居家保姆24小时住在家中,也的确多有不便——一方面,有的老年人多少有点不习惯;另一方面,保姆生活在陌生家庭,也会遇到各种压力。比如有的女性保姆要为男雇主洗澡、擦屁股、洗内裤,自觉放不开、没尊严;一些老年人有气味、流口水、动作慢、乱唠叨,这些特点令年轻保姆不快;更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老话,亲生儿女尚且不能坚持,遑论素不相识的保姆会长久照顾你?因此,有的保姆会消极抵触,甚至发展成对雇主恶语相向、打骂敲诈;有的则很快找到下家,雇主乱作一团。对此,有识之士建议,居家保姆可否由社区统一培训管理?这样,保姆有了名分、尊严、保障,利于他们把护理老人看成事业,看成“自己的明天”。另外,是不是可以不请居家保姆,由社区组织上门服务的方式,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呢?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积极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鼓励社区和家政、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上门提供老年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居家照护服务需求。”现在就有一种新型保姆,按项目收费,不同于一般大包大揽的住家保姆。老年人可以选搞卫生、陪聊等项目,收费不高,希望在社区大力推广。

二在调查中,有的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年人有许多观念和做法应当改变。这一代老人普遍有珍惜财产、爱惜子女的习惯,自己舍不得花钱,千方百计积攒钱留给儿女孙辈。但过好人生的最后几年、十几年,老人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1949年出生的黄阿姨,丧偶多年,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成人成家,现在是“老娘伴满崽”,与小儿子、儿媳妇、孙子生活在一起。周一至周五接送孙子上学回家,每天往返4次,人称“新四军”。她还要买菜给儿子儿媳做早晚饭,忙得不亦乐乎。像黄阿姨这样年轻时养育儿孙、“功成名就”者,普遍心理有负担,不能到老不顾儿孙,将名节毁于一旦,老了也在为他们辛勤付出。但终究疾病无情,一旦失去健康,养老也很难。老年人养老,自己有责任,观念要改变,要舍得花钱吃好喝好治好病。特别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等基础病,看上去好好的,突然就因心梗、脑梗或别的意外走了。一位75岁的老人对湘水君充满感慨地说:“要过好晚年的每一天。其实,今天就可能是最后一天。身体的意外可能随时发生。”有识之士建议,养老要尽早安排委托,财产要尽量提前安排。长期的无偿养老服务是不存在的。老人晚年用好余钱,是换取养老服务的必要前提。接受老人财产的人或者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三湘水君在调查中发现,当代老年人普遍相信政府,而害怕民营养老机构跑路。因此除了依靠儿女,还有一种思潮在兴起,一些老人希望把财产交给相关部门管理,唯一追求就是保障——保障吃饭、生活、看病,有尊严地活到“那一天”。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最光明正大、最稳妥可靠的,亲情总在,养老安心。老年人看透自己的暮年与金钱的关系、与儿孙的关系,才能走好人生的晚年之路。说到底,政府、企业、家庭该如何分担养老责任?如前所述,今年年初发布的文件给出了答案: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内容。发达国家和我国一线城市的经验也表明,“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支撑+个人自主选择”是一种发展趋势。老年人,人数多,服务养老是刚需,是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老人体面、幸福地安度晚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这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哪怕面临诸多困难,也必须有所作为。湘水君热切地期望: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会迎来政府统筹、社会各界参与的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作者/李园李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举报/反馈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