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濑溪河畔的地表温度早已突破40℃。荣昌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兵分六路,对濑溪河干支流及督查发现问题进行采样分析。
汗水浸透衣服,手臂皮肤被晒得发红,但他们仍一丝不苟地记录水温、pH值、溶解氧,采集水样。“数据不能有误差,再热也得按规范操作。”小刘抹了把汗,将样本仔细封存。
这样的动作,他们每天要重复数十次,只为精准捕捉水质变化,为治污决策提供“铁证”。
下午的濑溪河畔翻腾着热浪,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兰副站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河滩上。
他弯着腰采集水样时,突然惊动了岸边的蜂巢,数十只野蜂瞬间将他包围。“先封样瓶!”他对惊慌的同事喊道,手上动作丝毫未乱,直到把最后一组样品贴上标签,才踉跄着退到安全区域。此时他的手指和手臂已鼓起六个红肿的包,汗水混着蜂毒刺得生疼。
展开剩余57%“河道采样点都在荒滩上,被蜂蜇、被虫咬是常事,今天只是运气不好。”兰副站长轻描淡写地说。这位有着9年党龄的环保人,用红肿的胳膊托起了一组组精准数据,就像濑溪河畔倔强的芦苇,在烈日下始终挺直脊梁。
7月17日,荣昌区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大队的执法人员会同清江镇环保工作人员一起巡查水产养殖尾水管控情况。
他们踩着发烫的塘埂,逐一检查尾水排放情况。“增氧机是否开启?沉淀池有没有定期清理?越是高温,越要盯紧尾水排放。”李队长抹了把脸笑道。
他们用晒脱皮的代价,守护着濑溪河不受养殖污染的最后一关。
作者:邓尚丽
编辑:邓尚丽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