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1年1月的北京,寒风如刀。
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里,毛泽东正伏案批阅文件。桌上的台灯投下昏黄的光圈,照亮了他略显疲惫的面容。窗外,梧桐树的枯枝在寒风中摇曳,发出细碎的声响。
“主席,陈锡联司令员求见。”秘书叶子龙轻声说道。
毛泽东抬起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晚上十点二十分。他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太阳穴:“这么晚了,让他进来吧。”
陈锡联快步走进书房,军装笔挺,但脸上却带着一丝紧张。这位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此刻却像个忐忑不安的学生。
“主席,打扰您休息了。”陈锡联立正敬礼。
“坐吧,锡联。”毛泽东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这么晚来,有什么急事?”
陈锡联坐下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报告:“主席,我代表军委炮校,恳请您为我们即将创办的校刊《炮兵教育》题词。”
毛泽东接过报告,仔细翻阅。书房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陈锡联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自己的请求有些唐突。军委炮校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所军校,而毛主席的题词向来珍贵,轻易不会给予。
更让陈锡联紧张的是,他来之前听到了一些风声。有人说,最近有好几个单位请求毛主席题词都被婉拒了,其中不乏一些重要部门。军委炮校的级别明显不够,为一本校刊题词的理由更是显得单薄。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毛泽东看完报告后,没有像往常那样沉思良久,而是立即拿起毛笔:“题词可以,但我有个条件。”
“主席请讲。”陈锡联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你要告诉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办校刊?”毛泽东的目光锐利如鹰。
陈锡联深吸一口气:“主席,朝鲜战场的消息您也知道。我们的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炮兵力量的缺乏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彭总来电说,如果有足够的炮兵支援,我们的伤亡可以减少一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军委炮校现在有学员三千多人,都是从各部队选拔的优秀战士。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成为合格的炮兵。办这个校刊,就是想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炮兵知识,早日上战场。”
毛泽东点点头,忽然问道:“锡联,你知道‘炮’字的来历吗?”
陈锡联一愣,老实回答:“不太清楚。”
“中国最早的炮,不是用火药,而是用石头。”毛泽东缓缓说道,“《武经总要》里记载,宋朝的抛石机可以把百斤重的石头抛出三百步远。那时候,守城的将士就是靠这种‘石炮’击退敌军的。”
说着,他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陈锡联凑近一看,愣住了。
那是一个“砲”字,石字旁的砲。
02
时间回到三天前。
1951年1月14日,沈阳,军委炮校。
清晨六点,起床号响彻营区。学员们迅速起床整理内务,开始一天的训练。这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军校,承载着新中国炮兵建设的重任。
校长郭化若站在操场边,看着学员们进行队列训练。他是一位老革命,早在延安时期就负责炮兵工作。但此刻,他的眉头紧锁。
“校长,您在想什么?”政委朱光走了过来。
“我在想彭总的电报。”郭化若叹了口气,“朝鲜战场急需炮兵,但我们的训练周期太长了。按照苏联顾问的计划,培养一个合格的炮兵至少需要六个月。”
“六个月,前线等不起啊。”朱光也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校长,陈司令员来了!”
陈锡联的吉普车刚停稳,他就跳了下来。这位炮兵司令员脸色凝重,显然带来了重要消息。
“老郭,老朱,情况紧急。”陈锡联开门见山,“中央军委刚开完会,决定再抽调八个步兵师改编为炮兵师,全部送到朝鲜去。”
郭化若大吃一惊:“八个师?那得多少人?”
“至少十万。”陈锡联说,“但问题是,这些步兵战士大部分连炮都没摸过。军委的意思是,让他们先到炮校接受速成培训,一个月后就要上战场。”
“一个月?”朱光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可能?”
陈锡联在桌上摊开一张地图:“你们看,美军在朝鲜已经集结了大量火炮。根据情报,他们的一个师就配备了超过200门各式火炮。而我们呢?志愿军一个军才几十门炮,大部分还是缴获的日式山炮。”
他用手指着三八线附近:“彭总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炮火支援,完全可以把战线推进到汉城。但现在,我们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冲锋。”
郭化若沉默了。他想起了平型关大捷,那场让全国振奋的胜利。当时,115师的炮兵连只有几门迫击炮,却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有更多的炮兵…
“我有个想法。”郭化若突然说道,“我们可以办一本校刊,把炮兵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学员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学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
陈锡联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但是…”
“但是什么?”朱光问。
“办刊物需要经费,更需要影响力。”陈锡联思索着,“如果能请毛主席题词,那就不一样了。有了主席的题词,不仅能鼓舞士气,还能让全军都重视炮兵建设。”
郭化若摇头:“主席日理万机,为一本校刊题词,恐怕…”
“我去试试。”陈锡联下定决心,“为了前线的战士们,我豁出去了。”
当天下午,陈锡联就起草了报告。但写到一半,他停下了笔。
他想起了1938年的一件往事。
那年秋天,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刚刚成立,却连一门炮都没有。团长武宏找到陈锡联,两人对着空荡荡的营房发愁。
“要是有炮该多好。”武宏叹气。
“会有的。”陈锡联安慰他,“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炮兵。”
十三年过去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炮兵学校。但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时间却如此紧迫。
陈锡联重新提起笔,在报告的最后写道:“为了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恳请主席支持炮兵建设事业。”
03
第二天,陈锡联带着报告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火车在东北平原上疾驰,窗外是白茫茫的雪原。陈锡联靠在座位上,脑海里不断盘算着如何说服毛主席。
坐在对面的是他的秘书小王,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人。
“司令员,您觉得主席会答应吗?”小王小心翼翼地问。
陈锡联沉默片刻:“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前几天,空军司令部请主席题词被婉拒了。人家空军的级别比我们高多了。”
“那我们…”
“但是我必须去试。”陈锡联的声音坚定起来,“你知道吗?昨天接到前线的伤亡报告,第39军在攻击美军阵地时,因为缺乏炮火掩护,一个团的战士几乎全部牺牲。”
小王的脸色变了:“一个团?”
“一千多人,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陈锡联的声音有些哽咽,“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炮火压制敌人的火力点,这些年轻的生命就不会白白牺牲。”
火车继续前行,车厢里陷入长久的沉默。
到达北京已是深夜。陈锡联没有去招待所,而是直接去了中南海。他知道毛主席有熬夜工作的习惯,这个时候去,也许能见到。
然而,在中南海门口,他被卫兵拦住了。
“首长,这么晚了,主席可能已经休息了。”卫兵说。
“我有急事,必须见主席。”陈锡联拿出报告,“事关朝鲜前线。”
卫兵犹豫了一下,进去通报。
十分钟后,卫兵回来了:“主席请您进去。”
陈锡联快步走进中南海。夜色中,这座古老的园林显得格外宁静。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下一下,敲击在寂静的夜空中。
穿过几道回廊,陈锡联来到丰泽园。毛泽东的书房还亮着灯。
推门进去那一刻,陈锡联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毛泽东正站在墙边,面对着一张巨大的朝鲜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红色代表志愿军,蓝色代表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蓝色的标记明显多于红色。
“锡联来了。”毛泽东头也不回,“你看这里,美军在原州集结了两个师,都是机械化部队,配备了大量火炮。我们的部队要突破这道防线,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陈锡联走到地图前,仔细观察:“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恐怕要牺牲两到三个团。”
“两到三个团,那就是三四千人。”毛泽东转过身,眼中布满血丝,“都是二十来岁的娃娃啊。”
这一刻,陈锡联明白了,毛主席比任何人都清楚炮兵的重要性。
“主席,这就是我来找您的原因。”陈锡联递上报告,“军委炮校想办一本校刊,加快培养炮兵人才。如果您能题词…”
毛泽东接过报告,坐回书桌前。他认真地看着,不时点头。
看完后,他抬起头:“锡联,你们打算怎么办这本刊物?”
陈锡联早有准备:“我们计划每期刊登炮兵战术、技术文章,介绍各国炮兵发展情况,还要总结朝鲜战场的经验教训。不仅给学员看,还要发到前线部队。”
“好,很好。”毛泽东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线装书,“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陈锡联看了看封面:《武经总要》。
“北宋的兵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攻城器械,包括抛石机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毛泽东翻开书页,“你看这里,‘凡炮,以槃木为身,铁为爪,绳为筋…’,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他放下书,回到桌前:“题词我可以写,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主席请问。”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用‘火’字旁的炮,还是‘石’字旁的砲?”
04
陈锡联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印象中,炮就是炮,火字旁的炮。
见他沉默,毛泽东笑了:“不急,你先想想。我给你讲个故事。”
他点燃一支烟,陷入回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我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那时候,我们连枪都不够,更别说炮了。有一次,敌人围攻井冈山,我们只能用石头滚下山去砸。”
“有个战士问我,‘毛委员,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大炮?’我告诉他,‘会有的,但在有大炮之前,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
毛泽东看着陈锡联:“所以,炮不一定要用火药,关键是要有打击敌人的力量。明白了吗?”
陈锡联若有所思:“主席的意思是,武器不分新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不完全对。”毛泽东摇头,“我的意思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曾经一无所有,靠着石头和意志打天下。现在有了炮校,要学习先进技术,但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
说着,他提起毛笔,蘸满墨汁。
“为建设强大的人民…”他一边写一边说,“砲兵而奋斗。”
最后一个字写完,毛泽东放下笔,仔细端详。
陈锡联凑过去一看,果然,“砲”字用的是石字旁。
“主席,这个字…”
“有什么问题吗?”毛泽东反问。
“没有,只是…”陈锡联不知道该怎么说。
毛泽东站起身,走到窗前:“锡联,你知道现在朝鲜前线最缺什么吗?”
“炮弹?”
“不,最缺的是精神。”毛泽东转过身,“美军有飞机大炮,我们有什么?我们有的是不怕死的精神,是敢于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敌人的勇气。”
他指着那个“砲”字:“这个石字旁,就是要提醒我们的炮兵,不要迷信武器,要相信人的因素。即使只有石头,我们也能打胜仗。”
陈锡联恍然大悟。他明白了毛主席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谢谢主席!”陈锡联激动地敬礼。
“等等。”毛泽东叫住他,“题词我写好了,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主席请讲。”
“炮校的学员,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精神。要让他们知道,中国炮兵的根在哪里。”毛泽东的声音格外郑重。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
“主席,周总理来了。”秘书叶子龙说。
周恩来快步走进来,神情严肃:“主席,刚接到前线急电。”
他看了陈锡联一眼,欲言又止。
“锡联不是外人,说吧。”毛泽东说。
周恩来展开电报:“彭总来电,美军在朝鲜集结了12个师,准备发动反攻。他们还调来了最新式的280毫米原子炮。”
“原子炮?”陈锡联大惊。
“是的,可以发射战术核弹头。”周恩来的脸色很难看,“如果美军真的使用核武器…”
书房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毛泽东缓缓坐下,点燃另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晦暗不明。
“主席…”周恩来想说什么。
毛泽东抬手制止了他,然后看向陈锡联:“锡联,你说,如果美军用原子炮,我们怎么办?”
陈锡联咬着牙:“那我们就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他们!”
“说得好!”毛泽东猛地站起来,“美国人有原子弹,我们有精神原子弹!他们不敢用的,因为一旦使用,就会成为全人类的公敌。”
他走到那幅题词前:“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炮,自己的重武器。锡联,炮校的任务很重啊。”
“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毛泽东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再送炮校一句话。”
他重新提起笔,在另一张纸上写道:“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写完后,他把两幅字都交给陈锡联:“这幅题词是给校刊的,这句话是给全体炮兵的。记住,传统不能丢,但也要与时俱进。”
05
陈锡联带着题词离开中南海时,已是凌晨两点。
北京的冬夜格外寒冷,但他的心却是火热的。他小心翼翼地把题词放进公文包,生怕弄皱了一个角。
回到招待所,陈锡联彻夜未眠。他反复琢磨着毛主席的话,越想越觉得深奥。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回沈阳。
军委炮校的大门口,郭化若和朱光早已等候多时。看到陈锡联的车,他们迎了上去。
“怎么样?主席…”郭化若急切地问。
陈锡联神秘一笑:“先召集全校师生,我有重要消息宣布。”
半小时后,三千多名师生齐聚大操场。
陈锡联站在主席台上,缓缓打开公文包:“同志们,毛主席为我们题词了!”
全场沸腾。
当题词展开的那一刻,欢呼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那个特殊的“砲”字。
“司令员,这个字…”一位学员大声问道。
陈锡联清了清嗓子,把毛主席的话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操场上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份深意。
忽然,一位老兵站起来:“我明白了!主席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忘本!”
“对!”另一位学员附和,“我们的前辈用石头打鬼子,我们现在有了大炮,更要打出威风!”
慢慢地,议论声越来越大,最后汇成了震天的口号声:“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砲兵而奋斗!”
然而,就在这份题词准备刊登到《炮兵教育》创刊号上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排版工人找到主编:“这个‘砲’字,我们的铅字库里没有啊。”
主编傻眼了。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印刷厂的铅字都是按照常用字准备的,石字旁的“砲”确实罕见。
“那怎么办?”
“要么改成火字旁,要么…”工人为难地说,“要么专门刻一个新字模。”
“改字?”主编断然拒绝,“这可是主席的亲笔题词,一个字都不能改!”
“可是刻字模需要时间,还要花不少钱…”
主编一咬牙:“刻!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刻!”
就这样,为了这一个字,印刷厂专门请来了最好的刻字师傅,花了三天三夜,终于刻出了石字旁的“砲”字字模。
1951年2月,《炮兵教育》创刊号正式出版。毛主席的题词赫然印在扉页上,那个特殊的“砲”字格外醒目。
很快,这本刊物就送到了朝鲜前线。
志愿军某部炮兵营长张明看到题词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你们看,主席没有忘记我们!”
他把杂志举得高高的:“兄弟们,主席说了,要建设强大的人民砲兵!我们一定要打出中国炮兵的威风!”
几天后,在一次战斗中,张明带领全营创造了一个奇迹——用缴获的美制榴弹炮,准确摧毁了美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击毁敌炮12门。
战后,彭德怀亲自给张明颁发奖章:“你们打出了中国炮兵的精神!”
张明挺直腰板:“这都是主席题词的鼓舞!”
06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51年夏天。
经过半年的紧急培训,军委炮校已经为前线输送了上万名炮兵。这些新炮兵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军的火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然而,关于那个“砲”字的讨论却没有停止。
一天,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来到军委炮校参观。看到毛主席的题词后,他陷入了沉思。
“王教授,您在想什么?”陪同的郭化若问道。
王力推了推眼镜:“我在想,主席用这个‘砲’字,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原因。”
“哦?愿闻其详。”
王力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字:炮和砲。
“你们看,‘炮’字是火字旁,代表火药武器,这是现代的理解。而‘砲’字是石字旁,在古代,‘石’不仅指石头,还有‘坚固’、‘持久’的含义。”
他继续解释:“《说文解字》里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这个‘石’字,象征着山一样的坚固。主席用‘砲’,可能是希望我们的炮兵像山一样坚不可摧。”
郭化若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主席在用字上还有更深的含义?”
“我认为是的。”王力点头,“毛主席的文学造诣极深,他的每一个用字都经过深思熟虑。这个‘砲’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精神的寄托。”
这番解读很快传遍了炮校。学员们对这个特殊的“砲”字有了新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北京,毛泽东正在接见苏联军事顾问团。
苏联炮兵专家彼得罗夫看到了《炮兵教育》上的题词,通过翻译问道:“毛主席,为什么用这个古老的字?在苏联,我们always强调现代化。”
毛泽东微笑着回答:“彼得罗夫同志,中国有句老话,‘旧瓶装新酒’。字是旧的,但精神是新的。我们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但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
彼得罗夫似懂非懂地点头。
毛泽东继续说:“你们苏联有句谚语,‘不要忘记过去,它是未来的教师’。我用‘砲’字,就是要提醒我们的炮兵,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这次谈话后,苏联顾问团对中国炮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不是简单地复制苏联模式,而是在走自己的路。
07
1951年秋天,朝鲜战场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炮兵以劣势装备,成功阻止了美军的进攻。
战后,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炮兵的进步速度令人震惊。短短几个月,他们从几乎没有炮兵,发展到能够组织大规模炮火支援。”
这个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陈锡联第一时间赶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
“主席,铁原大捷,我们的炮兵立了大功!”陈锡联兴奋地说。
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详细说说。”
“第63军的炮兵团,用缴获的美制105榴弹炮,打退了美军七次冲锋。团长刘建功创造了‘游动炮兵’战术,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让美军的反击火力完全落空。”
“游动炮兵?”毛泽东来了兴趣,“这个战术好,很符合我们的游击战传统。”
陈锡联继续汇报:“还有第39军的炮兵,他们把山炮拆散了背上山,在美军意想不到的地方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这就对了!”毛泽东站起来,在屋里踱步,“炮兵不是死的,是活的。不能学苏联那一套阵地战,要结合我们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战法。”
他停下脚步:“锡联,你记住,中国的炮兵,要有中国的特色。就像那个‘砲’字,看似古老,但内涵是全新的。”
这次谈话后,陈锡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题词的含义。他立即组织炮校总结朝鲜战场的经验,编写了《中国炮兵战术》教材。
这本教材与苏联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强调机动性和灵活性,把游击战的精髓融入到炮兵战术中。
苏联顾问看了初稿后,提出异议:“这不符合正规炮兵的原则。”
郭化若坚持道:“这符合中国炮兵的原则。”
最终,这本融合了中国特色的炮兵教材成为了炮校的主要教材,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炮兵指挥员。
时间来到1952年春天。
军委炮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她是来看望在炮校学习的弟弟的,顺便参观了学校。在陈列室里,她看到了毛主席的题词。
“这个字…”她轻声说道,眼中含泪。
陪同的朱光政委关切地问:“刘同志,您怎么了?”
刘思齐擦去眼泪:“岸英牺牲前,曾经跟我说过,他最佩服父亲的就是这种精神——永远不忘初心,永远相信人民的力量。这个‘砲’字,让我想起了他。”
原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前,曾经写信给妻子,信中提到:“父亲常说,武器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人。我现在明白了,美军有原子弹,我们有原子一样坚不可摧的意志。”
刘思齐的到访,让炮校师生对这个特殊的“砲”字有了更深的感情。他们明白,这不仅是毛主席的期望,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嘱托。
08
故事的尾声发生在1976年。
那一年,毛泽东逝世。消息传到沈阳炮兵学院(原军委炮校),全校师生泣不成声。
老校长郭化若已经退休,但他特意赶回学校,在毛主席题词前默默伫立。
“主席,您的‘砲’字,我们一直记着。”他喃喃自语。
这时,一位年轻的学员走过来:“老校长,为什么主席要用这个古体字?”
郭化若看着年轻人,就像看到了二十五年前的自己:“孩子,这个字里,有我们民族的记忆,有我们军队的传统,更有主席对我们的期望。”
他指着题词:“你看,‘石’代表坚固,代表我们从石头开始的艰苦历程。但‘砲’又是武器,代表我们要掌握现代化。这就是主席的智慧——不忘本,但要发展。”
年轻学员若有所思地点头。
郭化若继续说:“这些年,我们的炮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但无论装备怎么先进,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个‘砲’字的精神。”
几个月后,军委下达命令,全军院校统一用字规范,“炮”字统一采用火字旁。
但沈阳炮兵学院的师生们自发保留了毛主席题词的复制件,那个石字旁的“砲”字,成为了学院的精神象征。
多年后,一位军史研究者在查阅档案时发现了一份有趣的记录。
1951年毛泽东题词后的第二天,他的秘书叶子龙曾问他:“主席,为什么不用常见的‘炮’字?”
毛泽东的回答被记录下来:“子龙啊,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我用‘砲’字,是要告诉我们的炮兵,要有文化,要有历史感,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这份记录,为那个特殊的“砲”字做了最好的注脚。
2010年,沈阳炮兵学院建院60周年。
庆典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走上台。他就是当年铁原阻击战的英雄刘建功,已经82岁高龄。
“同志们,”他声音依然洪亮,“我这辈子打了无数仗,但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看到毛主席题词的那一刻。”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着泪光:“那个‘砲’字,石字旁的砲,告诉我们,中国炮兵不是靠装备,而是靠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在朝鲜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台下掌声雷动。
刘建功继续说:“今天,我们的装备已经世界先进,但我希望你们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武器,而在人心。就像主席说的,我们曾经用石头打天下,现在有了现代化武器,更要打出中国军人的精神!”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起立,齐声高呼:“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砲兵而奋斗!”
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1951年毛主席挥毫题词的场景,与2010年新一代炮兵的誓言,跨越一个甲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
后来,一位历史学家评价说:“毛泽东的这个‘砲’字,不仅是一个汉字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西化,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技术,但要走自己的路。”
直到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的院史馆里,那幅题词的复制件依然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一个走过的人都会驻足观看,思考那个石字旁的“砲”字背后的深意。
一个汉字,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这就是毛泽东那个“砲”字的故事。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建军思想、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的深刻内涵。它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不忘来路,不失本色,在现代化的征程上,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
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个石字旁的“砲”字,永远镌刻在中国炮兵的记忆里,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符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坚守,一支军队对自己传统的传承。
【参考资料来源】
《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锡联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炮兵》,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央档案馆相关解密文件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