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
【释义】地舆:地理学的旧时称谓。说到地域,就不得不说《幼学琼林》的作者程登吉(字允升)。他是明末时人,也就是说他的地理名称讲的是明末以前称谓,距今约四百年,世事沧桑,变更亦多,地名变迁没有特别典故不多赘述。黄帝画野:黄帝,中华人文始祖,五帝之首。五帝说法不同,这里选一种参考了解。即黄帝(轩辕)、青帝(伏羲)、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据说他画野分疆,将当时的疆域分作九州。具体是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十师为州。(说法各异,仅供参考。)幽燕:古地名,战国时属燕国,唐以前叫幽州。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因其有名,故以代称。武林:杭州的别称,因杭州西有武林山(又名灵隐山)得名。豫章:汉时设豫章郡,郡辖域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江西省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元朝设置行省制度,江西省或江西行省是江西行中书省的民间称谓。元朝的行省制至明朝又改为布政使司,但所辖区域基本相同。闽中:即闽中郡,秦时设置,辖区比福建省大。三楚:战国时楚国地域广阔。秦时分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因湖南、湖北所在地即原三楚之地,故有此称。鲁:古国名。周时分封的诸侯国。粤:古族名,泛称百粤地。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多称国家或汉民族。中州:古豫州,因豫州在九州之中,故名。也泛指中原地区。长安:汉时的都城。蛮:古代对长江中游及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称南蛮。黔:战国、秦时属黔中郡,唐设黔中道,所以说自古名为黔地。
【译文】黄帝分割疆域,开始设立都邑;夏禹治理黄河,初步奠定山川。宇宙间的江山不会轻易改变,古今对地域的称谓却有不同。北京原来属于古幽燕,金台是他的不同称号;南京原来叫建业,金陵也是别名。浙江省所在地是武林山区域,以前是越国的地域;江西省是豫章郡的所在地,又叫吴皋。福建省属闽中郡,湖广行省所在的地方原来叫三楚。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和山西的别称,东粤西粤就是广东广西的区域。河南在华夏的中心,所以叫中州;陕西是长安的所在地,原来是周时秦国的封地。四川是原西蜀国所在地,云南是原古滇国所在地。贵州省靠近蛮方,自古被称作黔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注释】五岳:岳指高大的山。五岳即五座高大的山。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市,衡山在湖南省衡阳市,恒山在山西省大同市,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为什么单这几座山称作五座高大的山呢?因为皇权时代帝王常在这些大山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所以就分封这些山为岳。自然地方官和民间也会在这里祭天地、拜山神。饶州:原指豫章郡治所鄱阳县,在隋朝改设饶州,明清改设饶州府。现在指江西鄱阳县。岳州:历史上有巴陵、巴州之称。隋改巴州为岳州。现在指湖南省岳阳市。润州:隋朝设置润州,之前名称较多。今指江苏省镇江市。鄂州:隋朝将郢州改称鄂州,今指湖北省武昌。苏州:隋朝改吴州为苏州。今指江苏省苏州市。五湖说法不同,现代以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为五湖。
【译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天下著名的五座大山;饶州的鄱阳湖、岳州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鄂州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天下闻名的五个大湖。
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砺山带河,乃封建之誓盟。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方壶圆峤,乃仙子所居。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注释】金城汤池:源自《汉书·蒯通传》“边地之城,必将婴城(环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颜师古注:“金以喻坚,汤喻沸热不可近。”字面意思就是用金属铸造的城墙和用沸水灌注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砺山带河:源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就是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小,黄河变成衣带一样宽。表示不论时间多久远,经历多坎坷,永不变心。封建:分封建立诸侯国。誓盟:立誓订盟。梓里:梓,梓树。里,居住地。意思是种梓树而居住的地方。古代也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规定。也称桑梓。因古人“里”四周常种植桑树和梓树而得名。蓬莱弱水:是“蓬莱隔弱水”的缩语。蓬莱,海中的仙山。弱水:泛指险峻而遥远的河流。也有说是连鸿毛也浮不起来的水。都是表示难以逾越的河流。方壶圆峤:方壶、圆峤是传说中两座仙山。传说古时有五座仙山,分别是蓬莱、瀛洲、方壶、圆峤、岱屿。沧海桑田:源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河,黄河。晏,平静。黄河的水清了,大海的水平静了。比喻太平盛世。
【译文】金城汤池是说城池的坚固,砺山带河就是分封诸侯国时的誓盟。皇帝所在的都城也称京师,故乡也称梓里。蓬莱弱水只有飞仙可以渡过,方壶圆峤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沧海桑田说世事容易变化,河清海晏是太平盛世的先兆。
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闾。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思泽,曰河润。无系累者,曰江湖散人;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注释】冯夷:神话传说中黄河水神,即河伯。阳侯:神话传说中的波涛神。祝融: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多称火灾为回禄。海若:即北海若,传说中北海的海神。与后文的尾闾都源自《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与道者,束于教也。……尾闾泄之。”这话是海神若讲给河伯的。海眼:即海的眼睛,海的眼睛在陆地表现就是泉眼。尾闾: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涵:字面意思是大海能包容万物,因此引申为包容、原谅、宽容等意思,多用谦辞。河润:河水润泽土地,比喻恩泽及人。系累:牵挂束缚。问舍求田:也作求田问舍。田,田地。舍,房屋。只知道购买田地,置筑房屋。比喻没有大志向。中流砥柱:中流,河流的中央。砥柱,黄河中的砥柱山。砥柱山因激流冲击而屹立不倒。比喻在危难中能独挡一面的人或事。
【译文】水神叫冯夷,又叫阳侯;火神叫祝融,又叫回禄。海神叫海若,泉眼叫尾闾。希望别人包容说海涵,感谢别人恩泽说河润。没有牵挂束缚的人称作江湖散人,具有豪迈气概的人称作湖海之士。问舍求田比喻人没有大志向,掀天揭地称赞有奇才的人。无缘无故的发生事情称作平地风波;坚定不移独挡一面称作中流砥柱。
黑子弹丸,满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黑子弹丸:黑子即黑痣。弹丸,弹弓所用的子弹,即泥丸、石子等。源自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咽喉右臂:咽喉是咽和喉的并称,比喻要害部位。右臂:人多习惯用右手做事。因此也常用来比喻要害部位。一木焉能支大厦:俗语,一根木头怎么能支撑即将倒塌的大厦。比喻单独的力量难以挽回崩溃的趋势。泥丸亦可封函关:函关即函谷关。一颗泥丸就可封锁住函谷关。比喻用较小的资源或力量就能办大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指早晨。桑榆,太阳落山的地方,指日暮。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开始虽然在回溪遇到挫折,最后却在渑池获得胜利,这就是所谓的在早晨失败,日暮却取得胜利。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篑,盛土的竹器。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只欠缺了一筐图。
【译文】黑子、弹丸全是比喻城池极小,咽喉、右臂都说的是要害部位。单独的力量难以维持,就是俗语说的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就被称作泥丸亦可封函关。事情先失败而最终成功,被称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而最终停止,就叫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路平坦。硗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为学已大成,曰诞登道岸。缁渑之滋味可辨,泾渭之清浊当分。
【注释】以蠡测海: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一样的瓢测量海水。精卫衔石:精卫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据说是炎帝的小女在东海淹死后化成,名叫精卫,常衔木石投入海里,一心想把东海填平。硗地:土地坚硬的地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草木的地方。美田:肥沃的田地。膏腴:肥美。如获石田:像获得不可耕种的田地。大成:大的成就。诞登道岸:诞,本意是说大话,引申为荒诞、怪诞。即便是荒诞的事也能踏上道的轨迹。淄渑之滋味可辨: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在今山东境内。传说淄水甘甜,渑水苦涩,混合则甘苦难辨。源自《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易牙,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厨师。他能分辨淄渑二水的滋味。泾渭之清浊当分:泾渭指泾水和渭水,泾水清,渭水浊,两水在陕西境内合流时清浊仍然分明。成语泾渭分明即此意。源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水不因渭水的浑浊,照样看见河底的清澈。
【译文】以蠡测海比喻人见识短浅;精卫衔石比喻人白费心力。跋涉就是行路艰难的意思,康庄就是道路平坦的意思。土地坚硬的地方称作不毛之地,土地肥沃的田地称作膏腴之田。得到的物品没有什么用处,称作如获石田;做学问已经有大成就,称作诞登道岸。淄水渑水的滋味是可以分辨的,泾水渭水的清浊也是应当分开的。
泌水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谢职求安。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注释】泌水乐饥:源自《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意思是洋洋流淌的泌水,虽然不可饱,然而玩乐可以忘饥。东山高卧:源自《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朝廷多次征召不仕。圣人出则黄河清:源自晋王嘉《拾遗记》“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因黄河水常年浑浊,一旦看见黄河水变清,就是上天降的祥瑞,一定会有圣人出现。太守廉则越石见:源自《南史·虞愿传》“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就观视,清澈无所隐蔽。”仁里:即里仁。仁德者居住的地方。《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互乡:地名。《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意思互乡的人难以交流。里名胜母:里,与“仁里”的里,“梓里”的里意同,是居民聚住的地方,古代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里的名称叫胜母。《盐铁论·晁错》“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意思是孔子不喝泉名叫盗泉的水,曾子不进里巷叫胜母的门。朝歌:商朝的都城,是纣王酒池肉林作乐的地方。墨翟:即墨子。墨家学说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因墨子的主张与纣王的行为相左,因此在他讲学路过城池朝歌时就不进去,回车而走。击壤而歌:一边打击土堆玩一边唱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让畔而耕:畔,田块分界线,就是田埂。典自《史记·周本纪》:“西伯(周文王)阴行善(不让人知道行善,即积阴德。),诸侯皆来决平(公平决断)。于是虞、芮之人有狱(讼事)不能决,乃如周(于是想顺遂周文王的做法)。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译文】泌水乐饥是形容隐居不做官的快乐;东山高卧是形容辞职寻求安逸生活。如果圣人出现,黄河水就会变清;如果太守廉洁,就可以看见海边的越王石。有好风俗的地方称作仁里,有恶风俗的地方称作互乡。里巷的名字叫胜母,曾子不进里巷,城池的名字叫朝歌,墨翟回车不入。击壤而歌是颂扬尧帝时黎民百姓自得其乐的生活;让畔而耕是称赞周文王时百姓仁爱互让的民风。
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费长房有缩地之方:源自晋葛洪《神仙传·壶公》。东汉费长房随谪仙人壶公学道,“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后汉书·费长房传》:“或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焉。”秦始皇有鞭石之法:传说秦始皇坐石桥,想渡海去看日出的地方。有神人驱赶石头下海成桥,石头行的慢,神人就用鞭子抽打,石头甚至流出血来。尧有九年之水患:事见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说尧帝任用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未治理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干宝《搜神记》:“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山林,翦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南北曰阡,东西曰陌。道不拾遗:东西丢失在路上无人拣。形容社会风气好。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波浪。比喻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译文】费长房有缩短两地距离的方术,秦始皇有鞭打石头的法力。尧帝在位有九年水患,商汤在位有七年旱灾。商鞅残暴强迫百姓在田间开阡陌,夏桀无道导致伊水洛水两条河都枯竭。道不拾遗,原因在于皇帝施行了善政;海不扬波,知道中国出了圣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