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5篇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周、鲁、齐、郑、楚、吴、越八国,记载了西周穆王以后五百余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与《左传》以记事为主不同,但两者内容多重复。
23.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shào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师箴zhēn,瞍sǒu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í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国语.周语上》
图片
【译文】厉王残暴,百姓指责其过失。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召来卫国的巫蛊,派他来监视批评指责的人。一经告发,就杀了他们。于是,人们都不敢讲话了,路上相遇,用眼神交换意见。厉王高兴了,对召公说:“我能消除毁谤,终于不敢乱讲了。”召公说:“您这种做法不过是挡人耳目。堵住百姓的嘴,后果比堵住河川还要严重。河川堵塞了,结果就是决口泛滥,那时伤害的人就多了,百姓也类似这样。所以说,治理河川的人一定要疏导水,使其有出口;治理百姓的人一定要开放言路,使其有讲话的渠道。所以天子在朝堂上听取群臣进言,决定政事,让三公九卿以及各级官吏,进献讽谏的诗篇,乐师进献民间歌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负责提出箴言,盲人负责朗诵讽喻诗篇,有目而视力不佳的弦歌讽诵箴谏文辞,百官进谏,平民托人把意见转达国君,天子近臣要尽心规劝,与天子同宗的大臣要提出督察和补救的意见,乐官、史官以史作教材,五六十岁有德望的长者努力劝诫,最后由君王参考决定,所以天子的行事才不至于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就像大地之有山岳河川一样,资源就从这里出产;又像土地有高而平、低而湿、洼而平、可灌溉等各种形态,衣食都从这里产生。人民用口说话,国家政事优劣才能体现出来。好的就做,坏的就防备,这是用以丰富财物、器用与衣食的的措施。百姓在心里考虑成熟了,自然要流露出来,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又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又能有几个人赞助您呢?”厉王不听,于是百姓都不敢讲话。这样经过三年,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简析】第一段主要讲事情的前因。“厉王虐”点明事情发生的根源所在;“民不堪命”进一步点出厉王的暴虐,王虐民怨之状,如在目前。“道路以目”,百姓在路上相遇使眼色来表示怨恨,形象地反映出民怨的火山蓄积以待发。第二段主要讲召公如何进谏。召公进谏分三层,第一层讲民不能“壅”而必须“宣的”的道理。“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指出“弭谤”的危险所在。第二层指出“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使各个阶层,各种职责的人广开言路,择善而从之。第三层进一步说明“宣之使言”的好处,把“宣言”提高到增加财用衣食的重要地位,不可等闲视之。“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虑”说明百姓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关注,不是胡言乱语,况且决定的权利在厉王,可行就接纳,不可行就摒弃,但是不能不让人开口,壅堵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壅民的后果就是“其与能几何?”第三段说明事情的后果。民不可辱,从“道路以目”到“国人莫敢言”,结果是火山爆发,揭竿而起,“三年,乃流王于彘”。文章以召公的谏言为重点,层层推进,言简意赅。记言为主,人物形象亦显矣。
24.季文子俭德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xì不过稂láng莠yǒu。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国语.鲁语上》
图片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婢女,厩中没有饲养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喂粮食,人家会以为你吝啬,尚且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华丽奢侈啊。可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简朴的人还很多,我因此不忍心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穿粗俗,而我却给妾和马美衣美食,只怕不是国相的本分吧!况且我听说德行荣誉才是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美化妾和马来给国家添彩的。”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拘囚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简析】这段短文的中心词是“德荣为国华”,意即德行荣誉才是国家的光彩。季文子是鲁国上卿,历相鲁宣公、成公、襄公三君,三十年来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认为国相的妻妾应该衣帛,走马应该食粟,不要让人感觉到太吝啬。也就是国相代表国家形象,首先要把自己武装起来,才是为国添彩。“吾亦愿”“然吾观”“且吾闻”三次转折,婉转地道出一番深意。华丽奢侈也是我的愿望,可是食粗衣恶的百姓实在太多了,我敢奢靡吗?假如百姓食粗衣恶,而我的妻妾走马粱肉锦绣,是国相的本分吗?“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掷地有声。季文子推心置腹的真情表白,仲孙它受到教育,且被拘禁七天,彻底接受季文子美德,过而能改,使为上大夫。
25.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罹)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xì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国语.晋语八》
图片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为贫困发愁,叔向却向他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之名,却无卿大夫的财富,没有荣誉和朝中的卿大夫交往,我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连宗庙礼乐之器都备不齐;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干犯法纪任性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修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难免受他父亲桓子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国家的一半,晋国三军中的将佐,郤家占到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过着奢泰骄恣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毁灭。如果不是这样,八个姓郤的就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一旦被诛灭,没有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啊!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简析】韩宣子为自己只有正卿之名而无正卿之富发愁,叔向向他表示祝贺。叔向结合晋国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史,阐述了应该“忧德之不建”,不该“患货之不足”的观点。晋国上卿栾武子本该有田五百倾,却只有“一卒之田”一百倾,穷得连祭祀用的器具都备不齐。但他宣德修法,名闻诸侯,近亲远来,安定了晋国。虽然杀了晋厉公,立晋悼公,也没有受到弑君的责难。其子桓子虽骄泰奢侈,以荫父德而善终。其孙怀子罹患父亲的连累,不得已逃楚避难。而郤昭子这个家族,恃宠骄横,富可敌国,三军中有一半是自家的人,五人中有有五个大夫三个上卿,最后身死族灭。真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生动范例。勤于修德,安于贫穷则可保身家长久太平。叔向深谙人事天道,语言惊警。
26.范献子自伤不学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国语.晋语九》
图片
【译文】范献子到鲁国出使访问,问及具山和敖山,鲁国人用两山的乡名来回答。献子说:“难道不叫做具山和敖山吗?”鲁人回答说:“那是我们先君鲁献公、鲁武公的名讳啊。”献子回国后,普遍告戒他所相识的人说:“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我到鲁国冒犯了他们二位先君的讳,惹人家笑话,就因为我不学习啊。一个人有学问,就好像树木上长满了枝叶。树木长满了枝叶,还可以让人遮阳乘凉,更何况是君子有学问呢?”
【简析】这个故事出自晋国。晋国的正卿范宣子的儿子范献之到鲁国出使访问,问到鲁国的两座山——具山和敖山,鲁国人就用本地人的称谓来回答他。范献子纳闷,继续追问说:“难道不叫具山和敖山吗?”鲁人赶忙回复说:“那是我们先君鲁献公、鲁武公的名讳啊。”献公名具,武公名敖。范献子这才恍然大悟。回国后,范献子每逢熟识的人就谆谆告诫人家说:“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我到鲁国去就犯了他们二位先君的讳,惹人家笑话,只是因为我不学习啊。一个人有学问,就好像树木上长满了枝叶。树木长满了枝叶,还可以让人遮阳乘凉,更何况是君子有学问呢?”不足百字的短文,一连用“人不可以不学”、“惟不学”、“人之有学”、“君子之学”,从正反多角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一般人学习尚且让人遮阳庇荫,君子之学的重要性,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一国命运,百姓生死存亡不都系于一身吗?所谓学,不仅指书本学习,还指见闻境界。
27.董叔得系于范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国语.晋语九》
图片
【译文】董叔将与范氏之女结婚,叔向就说:“范氏是晋国贵族,何不停止这门婚事呢?”董叔回复:“想借婚姻的联系,得到援助。”婚后,董叔之妻向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把我当回事。”范献子抓捕董叔悬挂于大槐树上。叔向有意经过大槐树,董叔恳求说:“您为什么不为我求情呢?”叔向说:“您希望和贵族有联系,已经结婚了;希望有援助,您的援助已经有把握了。您所希望的已经取得了,还要得到什么呢?”
【简析】董叔将要娶范氏时,叔向就提醒他,范氏富而且贵,为什么不把这门亲事停下来呢?董叔就爽直地告诉他,我是希望通过结亲来攀附权贵。显然是没有听从叔向的劝说。婚后,油盐酱醋不知味,锅碗瓢盆叮当响,一定会有摩擦;富家女娇贵骄纵,实在不好侍奉。于是范氏就向哥哥范献子哭诉,难免添油加醋,很不抬举我。范献子很不客气,就把董叔捉拿到贵府,悬挂在一棵大槐树上。叔向可能是有意经过,董叔请求为他说情,叔向就不温不火来一番说教:你想结亲,已经结了呀;你想攀附权贵,已经有了援手呀;你所希望的都得到了,还想让我帮你什么?小鲤鱼跳龙门,尚且还需天火烧烤尾巴,你在下位,希望通过巴结权贵而一步登天,不得不三思啊!“求系”“求援”两个词切中董叔病根,是自讨苦吃,自投罗网。短句子节奏明朗,言简而意丰,需要反复咀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