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2025年7月11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随着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落锤定音,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第60项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的申遗之路,历时15年。沉睡戈壁800余年的神秘王陵,终以“公元11-13世纪农牧文明交融的典范”闪耀世界。
戈壁深处的文明解码:一部活态的“多元一体”史诗
在贺兰山脚下远眺,9座金字塔般的陵塔矗立于洪积扇戈壁,与巍峨山势构成苍茫壮阔的景观,联合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评估报告中认为,西夏陵“与贺兰山之间的视觉联系与精神关联均得到维系”。
这片占地44.5平方公里的遗址群,见证了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兴衰,更承载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密码。
展开剩余74%“西夏陵是唐宋陵寝制度的‘创新版’。”国家文物局专家在申遗文本中如此定义。考古显示:其陵塔偏置、碑亭制度化的布局,既吸收中原“中轴线”礼制,又保留党项族信仰;出土的力士驮碑石座融合佛教艺术,汉夏双语碑刻印证文化互鉴,防洪工程则展现古人生态智慧。这种“兼收并蓄”的特质,恰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估报告特别指出:西夏陵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不同民族、不同生业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与创新,实证了这一时期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半世纪守护之路:从抢救性保护到长效筑基
回溯53年保护历程,西夏陵的“重生”堪称中国文物保护的经典案例: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戈壁中发现散落的琉璃瓦当,揭开王陵面纱;1988年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启动系统性考古;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开启申遗冲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确定为“十四五”重点推进的申遗项目。
在申遗冲刺阶段的关键两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银川市分别组建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形成跨部门工作合力,取得一系列工作突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咨询机构,负责西夏陵申遗专业审核工作,对西夏陵保护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评价,认为“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遗产相关干预活动均受国家文物保护制度管理”,“这些措施为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法律、制度和管理保障”。
文旅融合新范式: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可持续利用的起点。在保护基础上,西夏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之路。
依托遗址资源,打造集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研学基地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西夏博物馆新馆运用数字沙盘、全息投影等技术,系统展示西夏文字、佛教艺术等文化成就;遗址公园开通考古探秘游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西夏文明。
博物馆VR技术还原陵塔建造场景,数字碑亭让残碑“开口说话”; 种植耐旱植被固沙,防洪工程遗址变身研学基地;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服务,非遗工坊使鎏金技艺、西夏瓷烧制重现生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西夏陵的保护实践,为人类如何处理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东方智慧。”
数据显示,2024年陵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7%,相关文旅收入突破3亿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土堆,而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带着孩子参加考古夏令营的游客李女士感慨。
西夏陵此次申遗成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宝贵物证,更以“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世界干旱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