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冲,是沸水入盖碗的利落瞬间,壶嘴倾斜,水流如线,带着热气与力量撞入碗中;
泡,是水与茶的温柔相拥,叶片在沸水中舒展、翻滚,把那些花香、岩韵,一点点释放进水里,酿成独有的滋味。
这两个动作,初看简单至极,仿佛人人都能轻松驾驭。
然而,就是这“冲”与“泡”的组合,难倒了不少人。
有人能凭借精湛的泡茶技艺,将岩茶泡出岩骨花香的独特韵味,每一口都仿佛置身于山间,感受着自然的芬芳;
可有人泡出的茶,却苦涩寡淡,毫无滋味可言。
图片
你是不是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明明用的是同款岩茶,为什么自己泡出来的和茶掌柜泡的相差那么多?
甚至会忍不住偷偷怀疑:自己真的会泡茶吗?
但别怕,谁不是从“泡砸”开始的?
就像学走路要先摔跤,泡茶也得在一次次尝试里摸索。
只是在进阶前,有4个误区得先绕开,它们就像路上的绊脚石,不挪开,再努力也容易跑偏。
要是不管不顾往前冲,怕是泡来泡去,还是喝不到岩茶真正的好滋味。
图片
《2》
泡岩茶误区一:暴力扯泡袋
武夷岩茶经过焙火工序,条索变得格外酥脆,稍受外力就易碎裂。
不少茶友图方便,直接徒手暴力扯拽泡袋,殊不知这会带来双重麻烦。
一是竖向撕扯时,袋内茶叶被剧烈挤压,大半条索碎成茶末。
既破坏了茶叶的完整形态,冲泡时还会因碎茶过多导致滋味析出过快,容易出苦涩。
图片
二是用力拉扯时,干茶常会“咻咻”洒出,铺满桌面。
而袋内剩余的茶叶又紧紧卡在边角,难以彻底倒出,白白浪费好茶。
其实,用茶剪剪开泡袋才是更妥当的做法。
无论是剪成弧形,还是整齐的“一刀切”,平整的开口能让干茶顺利倒入盖碗,既避免了茶叶碎裂,也不会手忙脚乱洒得到处都是。
看似简单的一步,却能让冲泡从一开始就保持优雅,更能让岩茶在后续过程中好好释放本味。
对茶多一分细致,茶便会多一分回馈。
图片
《3》
泡岩茶误区二:一次泡半包
不少新手泡岩茶时,总爱留半包茶下次再用,却不知这恰恰违背了单泡包装的设计初衷。
独立单泡的分量,本就是为了匹配标准茶具。
用100-110毫升的盖碗冲泡,8克干茶刚好达到黄金茶水比例,既能释放岩茶的醇厚滋味,又不会因浓度过高而发苦。
泡岩茶的讲究,藏在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的精准配合里。
图片
若一次只泡半包,投茶量减半,即便水温、出汤时间拿捏得当,也会因茶水比例失衡,让茶汤变得寡淡。
香气浮于表面,难以沉底,喉间的甘润感、茶汤的厚重感都大打折扣,所谓的“岩韵”更是无从谈起。
就像吃饭只吃五分饱,虽能暂时缓解饥饿,却尝不到食物的层次与满足。
泡岩茶也是如此,按标准分量冲泡,才能让每一泡都展现出应有的风骨,从第一冲的清鲜到后几冲的绵长,完整感受岩茶的魅力。
图片
《4》
泡岩茶误区三:温水泡岩茶
用温水泡岩茶,堪称冲泡时的“隐形杀手”。
武夷岩茶历经高温焙火淬炼,从水仙到肉桂,从大红袍到铁罗汉,每一款都在炭火中完成了“涅槃”。
高温不仅定型了它的风骨,更让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滋味成分变得稳定,根本不存在“被沸水烫坏”的可能。
恰恰相反,岩茶的魅力需要沸水来唤醒。
图片
只有100℃的滚水,才能冲破茶叶细胞的壁垒,让那些经焙火沉淀的高沸点香气充分释放,也能促使深层的茶多酚、茶氨酸等物质均匀析出,让茶汤既有厚度又不失层次。
但实际泡茶时,很多人容易忽略水温变化。
头两冲用了沸水,后续却懒得重新烧水,任由壶中水温降到60-70℃。
要知道,岩茶泡到后几冲,内在物质本就逐渐减少,如同长跑进入后半程,更需要高温激发潜力。
此时用温水冲泡,茶香变得寡淡,茶汤也单薄如水,之前积累的韵味荡然无存,实在可惜。
图片
《5》
泡岩茶误区四:第一冲就坐杯
泡茶时的“坐杯”,指的是让茶叶与水长时间接触,通常超过10秒。
这对岩茶来说,尤其在第一冲时堪称“禁忌”。
岩茶的第一冲,正是内含物质最饱满的时刻,如同蓄满能量的电池,稍遇沸水便会释放丰富滋味。
此时若刻意坐杯,让茶叶久浸水中,只会导致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析出过多,茶汤瞬间变得浓烈苦涩,完全失去岩茶应有的鲜爽与层次。
更麻烦的是,第一冲坐杯会打破后续冲泡的平衡。
图片
就像打开了无法闭合的闸门,茶叶细胞被过度激活,即便第二冲改用快出水,析出的物质仍会偏多,茶汤依旧浓得发苦。
而且,这种“透支式”冲泡会加速内含物消耗。
原本能泡十冲的岩茶,可能五冲后就滋味尽失,实在可惜。
其实,岩茶的冲泡节奏本该是“循序渐进”。
前五冲用快出水,让滋味慢慢释放,若后续觉得茶汤偏淡,再适当延长坐杯时间也不迟。
急于在第一冲就“榨干”茶叶,反而会错失岩茶层层递进的韵味。
图片
《6》
常听朋友念叨,“明明是同款岩茶,怎么我泡的和店里差那么多?”
先别觉得是茶叶“有问题”,大概率是冲泡时哪个环节没做对。
就像做菜,同份食材,火候差一点、调味多一勺,味道就能差出老远。
你不妨回头想想:剪泡袋时是不是太急,弄碎了不少条索?
投茶时是不是总怕浓,悄悄减了一半?
烧水时是不是图省事,水没烧开就往盖碗里倒?
头几冲出汤时,是不是手慢了,让茶叶在水里闷太久?
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恰恰是影响味道的关键。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