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8篇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他与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被称为“公安派”。“公安派”的理论主张对明代后期文学革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79.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gàn殿,亘gèn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cuán簇cù,间jiàn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tì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白苏斋类集》
图片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源自西山深谷间,经此流入玉河。高梁河水从上游到下游,清澈明亮,像千万丈白色的熟绢轻轻晃动;近处,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就像罗纹纸一般。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持着。堤上有四行绿柳,古木苍苍却枝繁叶盛,一棵大树投下的树荫,足可抵得上几张席子,绿叶密可罗织,从中垂下丈许枝条。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香火繁盛,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南岸远处的花草绿荫,馥郁浓密,簇拥丛聚,几处水田横呈中间,西山好像少妇螺髻,耸立在墨绿与白水之间。极乐寺距离高梁桥约三里路,沿路风景如画,马漫步在绿荫下,就像马车天然的伞盖。佛殿前有好几株剔牙松,枝叶青翠嫩黄,树皮色泽斑驳如大鱼鳞,最古老的松树粗可约七八围。同游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小巧玲珑有若钱塘苏堤”。我于是慨叹西湖美景,梦里萦回很久了,何时能挂冠封印,洒脱做一回六桥下的游客,可了却一段山水情缘呢?【简析】明代公安派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篇是袁宗道在京为官期间的一篇纪游珍品。作者先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交代河水的来龙去脉;写水的状态是“白练千匹”“若罗纹纸”,清澈而明亮,柔和而洁净。接着写河堤。“堤在水中,两波相夹”;堤面上的景物重点落在绿荫婆娑、垂丝拂面的垂柳上。再写高梁河两岸的风光。北岸只写宗教建筑群规模盛大,让人顿生景仰之情;南岸抓住了山如螺髻,田园间水的自然景物,体现恬淡之美。写游览极乐寺,对寺内游览活动只字未提。前面提到绵延几十里的佛庐道院,这里有必要交代极乐寺至高梁桥的距离。游览极乐寺的路径又提到行道树,着重写骑马的感受,绿荫“若张盖”,一株株大树好似一把把遮阴的大伞,人景合一。至于殿前植被,惟独关注不同寻常的剔牙松,颜色“鲜脆嫩黄”,树皮“若大鱼鳞”,树粗“八九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精神可见一斑。作者记极乐寺之游,却想弃官做游子,寄情山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