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的家族堪称美人之家,四个女儿各个容貌出众、艳压群芳。如果要说哪个名字在世人间最为响亮,除了杨玉环本人之外,三姐杨玉瑶无疑占有一席之地。杨玉瑶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而她的一生与“虢”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虢”字到底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据说,“虢”代表的是勇气与力量,那杨玉瑶这一位女子,如何展现她与“勇”字相符的风采呢?
杨玉瑶的出生地是山西芮城,成长则是在四川成都。成年之后,她嫁入了唐朝的显赫望族——裴家。命运却未曾善待她,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抚养着两个孩子。自从杨玉环受宠于唐玄宗后,她便将三位姐姐召至京师长安。杨玉瑶一到长安,立即成为了城中众人目光的焦点。
展开剩余82%杨玉瑶的美丽与杨玉环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是肌肤如凝脂,身姿妖娆,尤其是那一抹回眸的笑容,仿佛能够让人心魂俱醉。但她们的气质却各有千秋——杨玉环的美带着几分娇柔,而杨玉瑶则更为飒爽英气,充满了活力与自信。
杨玉瑶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酷爱男装,常常佩戴男士的四脚头巾,将秀发紧紧包裹,只露出清秀的眉目,举止潇洒不拘。她的穿着风格常是简洁的圆领窄袖袍衫,动作轻盈、气质优雅,既有英气又带有几分俏皮。长安的百姓因此送她了一个外号——“雄狐”。
与当时盛行繁复妆容的风尚不同,杨玉瑶厌恶那些过多装饰,她钟情于清新自然的素颜之美,哪怕是面对唐玄宗时,也始终保持素面朝天,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自信。唐代诗人张祜曾为其作诗赞美: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杨玉瑶有着独特的骑马情结,她的座驾是紫骢宝马,名如其马,既高贵又典雅。这匹马身形高大健美,皮毛如青白相间的霜雪,且她特意修剪马鬃,将其修成三瓣花状,因此这匹马又被称为“三花马”。每次杨玉瑶进宫,她从不乘轿,而是骑马而来,背后有一位俊俏的小太监引路,成为宫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杨玉瑶同样钟情于户外游玩,尤其喜欢在长安东南的曲江一带游历,那里常是唐代贵族们的聚集地。杨家四姐妹也都是这片美丽江水的常客。贵族的女眷大多藏匿深闺,难得一见,一旦出游,便如同仙子下凡,令周围的百姓争相观赏。杨玉瑶凭借她那出众的美丽与与众不同的穿着风格,很快成为了这一场所的明星。杜甫在《丽人行》中便写下了她的风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杨玉瑶的美丽如春风拂面,盛开在长安的水边,仿佛是这个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尽管历史上许多关于杨玉瑶的记载多集中于她与唐玄宗的情感纠葛,但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唐朝的开放性风气与唐玄宗的好色性格,使得杨玉瑶与玄宗的关系完全可以发生。而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确实有很多关于她与玄宗的亲密传闻。
明代诗人朱克生便明确表示,杨玉瑶对唐玄宗有所图谋,甚至提到她非常注重养颜,食用大量的阿胶来保持青春美丽。她每天吃阿胶的量,不仅令唐玄宗感到惊讶,还成为了她诱惑玄宗的手段之一。杨玉瑶的美容秘诀似乎在于少化妆,多补充内在的保养品。唐玄宗为了满足她的需求,每年还给予她千贯脂粉钱。
同时,唐玄宗也非常钟爱杨玉瑶所做的“透花糍”,一种米做的甜点。杨玉瑶的厨师邓连,是唐朝著名的厨艺高手,他做的“透花糍”令玄宗赞不绝口。杨玉瑶巧妙地借用这些美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逐步将两人之间的关系升温。最终,这种情感的升温让她与玄宗的关系日益亲密,直至发生了“情人”关系。
然而,尽管杨玉瑶与唐玄宗有着深厚的感情纠葛,正史中的杨玉瑶并没有得到好评,反而常被描绘成一个权力欲强、行为不检的女人。例如她强拆韦氏家族的旧宅,自己建造新府;与广宁公主发生争执,甚至让她摔落马下;以及她让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在场合中畏惧她。这些事件都让她的形象显得颇为不羁。
杨玉瑶的命运终究没有长久的辉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二都洛阳和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被迫西逃。禁军发难,开始清算杨氏家族的罪行,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缢死,杨家所有人都被列为祸水,难逃一死。
杨玉瑶在此时逃离了长安,她骑着心爱的紫骢宝马,带着两个孩子和杨国忠的妻子裴柔,试图经过陈仓回到老家蜀地。然而,她被当地县令薛景仙截住,并认为她是叛贼,便带兵追捕她。最终,杨玉瑶被逼至竹林中,知道自己逃无可逃,便毅然决然地挥剑斩杀了自己的子女和裴柔,最后自刎未果,最终死于伤口出血窒息。
尽管杨玉瑶的生命如昙花一现,但她的传奇却未曾消逝。唐玄宗的宫廷画师张萱以杨玉瑶骑马郊游的场景创作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将她高贵与美丽的身影永远定格。画中的杨玉瑶,穿男装骑三花马,英姿飒爽,美丽动人。
随着历史的流转,《虢国夫人游春图》在唐朝灭亡后失传。直到北宋末年,赵佶皇帝因其对书画的钟爱,四处寻觅,终于找到了这幅珍贵的画作,并命画师重新摹写并将真本和摹本保存于宫中,随时欣赏。赵佶尤其钟爱画中的杨玉瑶男装造型,但这幅画终究未能逃脱乱世的命运。
金朝的建立后,画作也落入金国之手,尽管金章宗完颜璟深受赵佶的影响,模仿了他的书法与画作,但画作最终还是被金国夺走。在金国衰退后,这幅画经历了多次流转,最终在明清两朝的皇宫之间传递,直到现今由辽宁博物馆收藏,成为历史的见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