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抗癌博主“亮晶晶的雯仔”的家人在其账号上更新信息,向外界告知了她因胃癌去世的消息,并感谢一直关心、支持她的网友们。
账号写道:“愿天堂没有病痛,从此你长眠,我常念。”
“亮晶晶的雯仔”本名张敬雯,是山东大学的一名学生,去世时年仅20岁。2023年秋天,张敬雯考入山东大学,11月开始感到腹部不适,但因准备法律比赛未及时就医。
2024年1月,她转入上海肿瘤医院,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患病后,张敬雯在社交平台上记录治疗过程。她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极为坚强,始终保持乐观,甚至在病床上依然坚持学习,感动了无数网友。
01、与饮食关系密切的胃癌
在所有癌症中,胃癌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均占世界的一半左右。
展开剩余82%国家癌症中心曾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一项关于我国胃癌情况的新研究,统计了与胃癌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
过去十几年,胃癌全球发病率显著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营养、控制体重、限制烟酒等。
为进一步确定导致胃癌的元凶,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我国682个癌症注册中心的发病率数据,发现我国胃癌诱因排序出现了变化。
胃癌的致病因素正在转变:幽门螺杆菌、吸烟、腌制食品和饮酒的影响减弱,而不健康体重和糖尿病的影响日益凸显。
具体来说,2000年,胃癌的可改变风险因素占总发病的80.75%,诱因排序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腌制食品、饮酒、不健康体重、糖尿病等;预计到2050年,诱因排序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不健康体重、糖尿病、腌制食品、饮酒等。
02、胃癌有4类高危人群
胃部的癌变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让胃癌一步步靠近。
临床上,年龄≥45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可以判定为胃癌的高危人群。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
如果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可以大大提高。
03、胃癌的2种筛查方式
建议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筛查方式包括两个:
胃镜检查
胃镜是检出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式。
检查时,医生通常需要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经口将一根柔软的胃镜送入患者的食管、胃等部位。
通过胃镜顶端的摄像头,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分布等,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胃镜检查时,医生还可钳取患者可疑的组织送到病理科检测,以明确病变性质。
总的来说,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是少数可存活于胃部的细菌,可以长期定植于胃部,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破坏胃腺体,进而导致胃黏膜肠化,最终致癌。
最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是尿素呼气试验。
检查时,先口服尿素药剂,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会将其水解为NH3和CO2,然后扩散到血液中并被肺排出,通过测定受检者呼出气体中同位素标记的CO2变化情况即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方式操作简便,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良好。
04、做好5件事远离胃癌
胃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做好这5件事,将胃癌“拦”在门外。
杜绝不良饮食习惯
三餐需规律进食,最好不吃宵夜。调查显示,经常三餐不定时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3倍。
提倡低盐饮食,每天适当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少吃高温煎炸、烧烤、烟熏的食物,减少摄入盐腌、辛辣等刺激胃黏膜的食物。
培养良好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压力较大的人应学会自我调整。不良情绪长期作用于人体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免疫功能,从而给癌症以可乘之机。
注意控制体重,适当参加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消化系统的蠕动,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
建议养成分餐习惯,不管是在家中用餐还是在外聚餐,都使用公勺、公筷。
每年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有感染发生,及时遵从医嘱,按时按量进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四联治疗,并且按时复查。
定期进行体检
胃镜下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45岁以上人群应2~3年就进行一次常规胃镜检查。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肝炎病毒、有消化道癌家族史的人,应在更早的年龄(如35岁)就开始。
此外,还要注意做好糖尿病筛查。
警惕遗传因素和家族史
约10%的胃癌出现家族聚集性,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是其他人群的2~10倍。
尤其是直系亲属有胃癌史的人,一定要注重早期筛查。
本文综合 人民日报 生命时报 健康中国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