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师,我觉得自己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可为什么现实生活却不如意?这个社会似乎辜负了我!
这是很多人曾跟我探讨过的一个话题,我很少直接反驳或者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建议他们先弄清楚两个关键的数学逻辑概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朋友们,请相信我,只要大家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迷茫和幻觉都会慢慢消散,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坚定和清晰的认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并不是说外貌不重要,而是长得漂亮的人未必就能活得精彩。长相只是人生中一个加分项,而非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同理,一个男人的才华也是如此。才华确实在很多时候能给人带来优势,但它绝不是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唯一通行证。甚至,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理解并利用才华,它反而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什么很多大恶人往往才华横溢?因为普通人根本无法制造出那么大的动静。
展开剩余90%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才子和功臣如同过江之鲫,可很多人的结局却并不理想。人们通常归结为“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其实是过于笼统的说法。性格固然是影响命运的重要因素,但绝非唯一决定因素。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详细剖析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许攸,看看一个有才华的人,通常会陷入哪些发展和生存的误区。
汉末时期,天下大乱,乱象的根源在于许多有功绩、有见识、有才华、有财富、有权势的人,觉得自己的抱负和利益无处施展。这群人就是士族集团,他们的目标是与皇权分庭抗礼,但最终遭到了皇权和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
因此,若不了解士族集团的情况,几乎不可能理解汉末的历史。
许攸出身士族,年轻时就能与袁绍、曹操这些当时的顶级人物成为至交好友,可见他的社会地位不低。
他来自南阳,南阳是当时三大人才聚集地之一,另外两个是颍川和汝南,这些地方大致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汝南虽然隶属于南阳,但因其“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氏家族而独树一帜。
许攸与袁绍半个老乡,因此史书上称他们为“奔走之友”,相当于今天的世交或圈内好友。
这些士族子弟成年后,追求的目标自然不是简单的生活安稳,而是完成先辈未竟的宏图大业。士族被皇帝和宦官压制,他们希望实现阶级逆转。怎么逆转?如果皇帝不行,就换皇帝;宦官嚣张,就要将宦官拉下马。
东汉末代皇帝汉灵帝对政事不上心,反而热衷于敛财,导致民怨沸腾。士族集团看准机会,密谋废黜汉灵帝。
公元184年,东汉政局摇摇欲坠,黄巾起义爆发。许攸趁机联合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策划废帝立新君,想推合肥侯为帝,并试图拉拢年轻的曹操参与,但曹操坚持原则,拒绝加入。
他们的计划是在汉灵帝北巡冀州时,借口清剿黑山贼发动兵变,除掉汉灵帝。
然而,汉灵帝或因内应或机警,提前下令王芬停止动兵,并立即回朝汇报。王芬见计划暴露,选择自尽。
许攸从此开始流亡,成为东汉末年最早一批漂泊的“逃亡者”。
不久,袁绍发动政变,铲除了外戚和宦官,彻底撕裂了东汉的政治格局。
但当袁绍正得意忘形时,西北军阀董卓横插一杠,夺走了所有权力和资源。
袁绍愤愤不平,与董卓公开对抗后退守冀州,重新整军备战。
董卓被劝说要分食权力,袁绍因此被封为渤海太守,正式获得招兵买马的合法身份。
许攸在此时归队,成为袁绍的谋士骨干。
这里我们可以给许攸做个身份定位:他是士族骨干、袁绍的老乡、童年好友,袁绍集团的核心元老。
袁绍事业蒸蒸日上,轻松掌控冀州,并向幽州、公孙瓒、并州黑山贼和无主的青州扩张,成为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四州霸主”。
许攸随之水涨船高,成为袁绍“八大谋士”之一,与田丰、荀谌并肩,被视为重要智囊。
时间来到公元199年,曹操挟持汉献帝,以此统领兖州、徐州、豫州和司隶四州,政治优势巨大。袁绍准备出兵对付曹操,双方势均力敌。
袁绍内部意见分歧激烈,鸽派和鹰派唇枪舌战,最终袁绍决定开战。
公元200年,袁绍南下,展开了官渡之战。
许攸随军出征,觉得没有表现机会不合适,便积极向袁绍提出战略建议。
他认为曹操兵力较少,主力集中抵抗,后方许都防御薄弱,应派轻兵夜袭许都,攻占后可利用汉献帝名义讨伐曹操,扰乱敌军,使曹操难以兼顾两线,最终取胜。
这个计策名为“直捣黄龙”或“避实击虚”。
表面上听起来合理,但袁绍已经在战场上碾压曹操,士气高涨,不需要冒险采取复杂策略。
袁绍拒绝了许攸的建议,坚持按自己方式全力进攻。
许攸感到不满,觉得自己的计策更有效,也担心自己功劳被忽视。
与此同时,他接到家人因违法被审配的消息,敌对势力利用机会打压他。
心灰意冷的许攸决定叛变,投靠曹操。
曹操十分高兴,知道关键时刻得到对方核心谋士的价值。于是光脚迎接许攸,场面颇具象征意义。
许攸进入曹操阵营后,首先进行了试探,直接问曹操粮草还能支撑多久,也就是考察他的“现金流”。
曹操起初吹嘘还可维持一年,许攸要求坦诚,最终曹操不得不承认仅能坚持半年,甚至发薪水可能只够一个月。
了解到曹操的危机后,许攸提出策略:袁绍粮草集中存放于乌巢,兵力分散且防备松懈,派轻兵突袭,烧毁粮草即可迫使袁绍军心崩溃。
此计虽有争议,逻辑上也不完美,但关键在于许攸透露了袁绍粮草存放的核心秘密。
得知这一秘密的曹操迅速采取行动,派兵假扮袁军夜袭乌巢,最终成功烧毁粮草。
虽然乌巢失守后双方实力大致持平,但袁绍军内部将领张郃、高览叛逃,军心涣散。
曹操乘机反攻,大破袁绍,袁仅率少数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操生命中的关键转折,如同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一旦过关,前途光明;否则一直处于被淘汰边缘。
许攸因此自负,公开称呼曹操小名“阿瞒”,声称没有自己曹操拿不下冀州。
曹操心里虽然不爽,却碍于许攸功劳,表面上多次应付。
许攸越发骄傲,甚至在邺城东门高调宣称“没有我,没人能进这门”,类似私设新闻发布会,夸大自己功劳。
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利用“检举揭发”手段将许攸囚禁,判定“恃旧不虔”,处死。
许攸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虽重要,但结局不佳往往因为缺少道德修养。
现实中很多人其实就是“许攸”或正变成“许攸”,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发自肺腑的忠告。
从小我们不断学习知识技能,目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